随着中国制造全面深化,工业制造业智能化转型迫在眉睫,工业机器人以高效率性、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优势成为工业制造业迈向智能化升级的最佳载体。
自今年年初以来,工业机器人产量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7月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1342套,同比增长42.3%,两年平均增速超过14%。1-7月工业机器人累计产量为205094套,同比增长64.6%。
接受中国经济新闻网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当前,工业制造业企业大量应用工业机器人,一是推广应用机器人是增效率降成本的重要选择,在汽车、电子、机械等行业机器人应用越来越普遍,“机器替人”不仅缓解劳动力高成本约束效果明显,而且加速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步伐。二是推广应用机器人是提升产品质量、品质的有效途径,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此外,在生产线中合理地应用机器人,也有利于提高生产的连续性稳定性,降低疫情冲击带来的停工停产风险。
“截至目前,公司订单已达到去年全年订单的105%。”未来机器人(深圳)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运营总监莫海洋告诉本网记者,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刺激,提升了企业对于机器人的接受度,部分企业开始陆续导入物流机器人,另一方面得益于核心零部件的发展和机器人底层控制技术的突破,机器人的感知能力、作业效率和复杂环境适应性都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目前来看,工业物流、智能巡检维保及智慧能源这三大业务板块较去年同期均迎来爆发式增长。”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本网记者表示,目前,工业移动机器人成为制造业、传统能源行业等泛工业领域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升级的主要路径,公司所扎根的半导体、能源行业均爆发出强烈的市场需求。
工业机器人是制造业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制造业生产方式转型的关键支撑点。比如,优艾智合面向制造业提供的工业物流整体软硬件解决方案,利用激光SLAM导航机器人实现生产全线自动化,同时利用软件系统彻底打通场内的信息流与数据流,实现从备料仓-产线-产线-成品仓完整的流通,做到每一个零件的精准数据跟踪和回溯,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管理。
“工业无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将从底层基础设施层面彻底改变工业制造的业务流程、作业效率和人机交互方式。”莫海洋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工业室副主任徐建伟认为,工业机器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一批新兴和领军企业涌现崛起,并在芜湖、东莞、上海、昆山等地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亮点。此外,工业机器人推广应用有助于制造业智能化品质化和绿色安全转型,能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品质,在一些高危领域和环节有助于实现安全生产。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产业政策研究所(先进制造业研究中心)所长董凯则认为,工业机器人是工业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工具。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已经不仅仅只用在制造工艺的单一场景中,而是作为智能车间、智慧工厂中的一环,被纳入智能解决方案或系统集成方案中。我国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体量大,下游客户企业使用机器人实现转型升级的需求市场空间广阔。
工业机器人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双重驱动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在产业规模、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市场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不过,董凯认为,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仍存在两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一方面,高精度编码器、高端减速器、高速电机等部分高端核心零部件仍然依赖进口,部分国产核心零部件与国外高端产品仍有差距,还处在“能用”阶段,产品性能未达到“好用”阶段。另一方面,机器人应用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对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企业而言,存在制造业工艺应用场景技术积累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的问题,很多机器人企业的产品为了研发而研发,为了智能而智能,在制造企业实现落地的或者规模化应用的还不多,未能真正解决制造企业实际难题。很多用户企业不想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对机器人创新产品处于观望状态,不愿意承担验证试用的成本。
徐建伟表示,对比国外先进水平和国际领先企业,对照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我国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如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关键零部件“卡脖子”、质量性能尚有差距、品牌建设和市场影响力有待提高。“加快突破这些发展短板,有助于增强工业机器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
在董凯看来,工业机器人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一是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二是协作机器人将会成为工业机器人领域新的增长爆发点。三是产业链能力不断增强。
莫海洋表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离不开整个产业链和社会的支持,加强行业强链生态建设,让更多工业机器人专精特新企业加强合作,发挥长板优势,打造符合市场预期的产品,才能推动整个行业进入高速成长期,快速完成市场渗透,赋能中国“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