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宣布,16日起集中恢复产业链供应链,同时随着全市各区疫情形势的平稳,拟从本月22日起逐步恢复跨区公共交通。直到疫情形势彻底平稳,市内公共交通将全网恢复基本运行,对外交通也将基本恢复。
多地复工复产加速度,物流业“小阳春”喜至
按照上海地区此前的部署,目前属于复工复产的第一阶段,5月底之前,企业主要采取闭环或半闭环运行,主要管理方式包括封闭生产运营、点式复工。而10天之后,上海地区的复工复产向纵深推进,持续扩大企业复工面,开放无疫情风险区域内企业与小区间的正常通行。目前,上海全市9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已复工4400多家,其中首批666家重点企业复工率超过95%。
链式复工带动并支撑了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相关产业的持续平稳运行。另外,全国多地已经解除了全域封控,开始逐渐复工,这也带动了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物流仓储等产业的逐步回暖,也推动了物流行业的“小阳春”。
近日,上海港集装箱单日吞吐量已达11万9000标准箱,恢复至正常的九成;浦东机场货物日吞吐量超七千吨,恢复至七成水平;经由高速公路省界道口进出上海的货运车辆单日已达7.8万辆,恢复至常态的三分之二。外贸情况方面,5月上半月上海口岸的进出口监测货值为1886亿元,环比增长17%。
与此同时,国内多个地区的运输也再现回暖态势。截至5月10日,全国高速公路流量共2187.73万辆,比4月10日增长了26.39%;其中,货车流量是721.3万辆,比4月10日增长了25.65%。货拉拉平台上沈阳的货运订单翻了一番,长春、吉林等城市的货拉拉订单从零星几单逐步恢复到去年同期的六七成。哈尔滨的货运订单也在不断回暖,预计在短期内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
物流运力的上升无疑一件让人欢喜的事情,也让众多企业看到了信心。但与复工复产的加速度相比,物流运输的恢复速度远没有达成匹配,可以说是迎来了艰巨的考验。
“抢运潮”悄然而至,“小高潮”下花钱也难运送
物流运输作为经济的血脉,也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环节。在疫情最严峻的阶段,不少企业经历了“原料运不进,产品运不出”的阵痛,却苦于无力解决。在目前多地加快复工复产与政策支持的背景下,制造业集中开工,原料供应商订单量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增长。加上此前因封控措施造成的延误交货,大量的产品同时出货,导致物流运输方面的压力骤增。
受疫情影响,上海地区快递尚未完全恢复,单据流转也未恢复常态,进而影响货物周转周期,出现了集装箱、货物集中存放在码头的情况。随着存放时间的累积,企业还需向船务公司缴纳滞箱费,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随着后续逐渐解封,集运货量有望急速升温,积压货物或将涌现一波“抢舱潮”。
而由于疫情爆发后劳动力和卡车供应不足,当越来越多的企业转运到周边的港口时,港口拥堵的难题就出现了。近日,青岛、上海在内的不少国内主要港口均出现了排队现象,某企业表示,以前从国内运输货物至海外交货时长大多为30天,如今变成了60天+,究竟这个“+”是加多少,没人敢打包票。为了运送货物,部分企业愿意花大价钱来“抢夺”少得可怜的物流资源,这种抢夺正在推动物流“小高潮”提前到来。
在运力紧张的“僧多粥少”时代,货物运输时间将会延长,运费上涨也将是水到渠成。且不仅是在国内,海外乃至全球的航运租船费用、集装箱运价等都有可能提高,受到运价上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产品的价格也有可能出现进一步上涨,通胀的预期加剧。
海关数据显示,4月下旬以来,上海口岸货运量和外贸进出口总值逐步回升。最新一期上海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SCFI)显示美西线运价已经止跌回升,上周远东至美西线每FEU运价上涨12美元至7900美元,主要原因是上海陆续解封,部分货物陆续运送到美西,带动运价微幅上扬。
化工企业也表达了担忧之情,客户收到货后才会下新订单,眼下交货周期拉长,出运量较去年同比下降了30%左右,给企业的运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另外物流缓慢也导致部分原材料、配件等无法备齐,交货更是遥遥无期。
业内人士表示,“解封潮”推动了“抢运潮”,最终共同推升了产品成本。预计5月底到6月初的企业出货高潮和运力抢夺高峰相撞,将出现运价翻倍、现货产品价格飙升的情况,甚至有花钱也没办法运送的情况。随着上半年即将结束,三季度的传统海运旺季也将延续这种货紧价扬的趋势,而化工产业供应链压力也将有增无减。
(来源:涂料采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