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航空技术日益成熟和空域管理政策逐步优化,低空经济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潜力,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产业之一。中国民航局数据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大关。
青岛基础条件优越,拥有山东省首座4F级国际机场,肩负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基地等多个“国字号”重任,竞逐低空经济新赛道的潜力空间巨大。
《山东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到2027年,山东低空经济规模达到1000亿元,基本形成济南、青岛两核引领,东营、烟台、潍坊、日照、临沂、滨州等市多点支撑的低空经济发展新格局,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和全国创新发展重要策源地。
在青岛着力构建的“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低空经济是突破发展的5个新兴产业之一。按照青岛谋划的发展蓝图,低空经济产业将聚焦飞行器制造、低空飞行服务等产业方向,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等细分赛道,拓展低空服务应用场景。力争到2027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规模达到230亿元,加快打造立足山东半岛、辐射全国、面向国际的低空经济示范区。
和其他产业一样,应用场景是激发低空经济市场潜力和产业活力的核心引擎。
从现状看,物流、城市管理等是低空经济商业应用最为成熟、广泛的场景。2024年6月,青岛地铁集团、顺丰集团、青岛慈航机场联手打造开通中国北方首个低空物流航线,常态化来往于青岛和北京,运送特色农副产品。
2024年7月,地铁4号线启动“无人机+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智慧巡检试点项目,为地铁安全运营再增一道屏障,成为国内首批应用此技术的城市之一。平度市开通14条无人机航线,配备无人机15架,每天起降30多架次,无人机医疗配送、无人机道路巡检、无人机河道巡查和无人机外卖物流运输均为我省首例创新应用场景。
此外,青岛还搭建了全国领先的航空救援体系,投入使用2架Ka-32、6架H135直升机,应用于应急、警航、引航等领域,建立了快速响应、协调联动的航空应急救援机制。随着无人机和直升机在应急救援、城市安防、巡检、国土测绘、农林植保等领域发力,低空经济正成为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全方位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的“新引擎”。
青岛在eVTOL领域也已“开跑”。2024年12月25日,由西海岸新区企业蔚蓝空间飞行器有限公司研发的“云帆-2”eVTOL完成核心技术试验任务,试飞首秀圆满成功。
作为一款大型eVTOL,“云帆-2”采用全电、全倾转旋翼布局设计,最大起飞重量为2000千克,有效载荷500千克,最大航程300千米,飞行速度最快能达到450千米/小时。这次试验的全倾转旋翼技术,是eVTOL行业公认的门槛最高、技术最为复杂、应用效果最优的技术方案。
试飞首秀显示,“云帆-2”已具备垂直起降、空中悬停以及长距离快速飞行的能力,具有高速度、高效能、大载重、低成本、维护使用便捷等特点,并展现出了极强的稳定性。
挺进新赛道,打开新空间。通过布局低空经济提升区、低空无人驾驶试验区、低空经济生态区和低空总部经济区,青岛将实现全域统筹,推进构建长链条、广辐射的低空产业生态圈,努力跑好这一新赛道。按照《青岛市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到2026年,全市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将不断完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服务保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内容引自青岛日报 周建亮
聚焦低空经济,推动产业合作